2012年3月3日

第三期 編輯室報告


2011年十一月起到2012年一月,媒體改造學社在北、中、南、東七所大專院校,舉辦一系列共八場的傳播政策座談會。這系列的座談會,一方面是媒改社醞釀兩年所完成的傳播政策藍圖報告《豐盛中的匱乏:傳播政策的反思與重構成果發表(即將於近日內出版),另一方面也是藉由回應當前的傳媒議題,與大學生溝通傳播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理想傳媒環境的改革方向。不過,根據社員現場回報,在幾場與廣電媒體產業治理的座談會中,因提出併購有線電視系統案而備受各界質疑的旺中集團,均派出重要幕僚參與,並在現場提問和發言。


旺中代表發言內容為自身集團的商業策略和利益辯護,毫不奇怪。旺中集團的代表的身分和發言重量不是「一般公民」,也暫且不論。溝通基本上都是好事。奇怪的是,社會上對於傳媒政策的不同意見表述和辯論,主管機關NCC(以及向來的國家機器)沒有規律地、完善地做,卻得靠民間「自力救濟」;我國國家機器對於傳媒產業與政策的輕忽疏漏,可見一斑。

同一期間,「夢想家」事件(請見本期「共消息」)引爆了文化藝術界對於國家機器向來不重視文化建設的不滿,不僅有史以來第一次把不適任的文建會主委趕下台,更促成了三位總統候選人親自回答藝文界的文化政策提問。三位候選人的答題各界自有論斷;但整體而言,再次證明了政治人物對文化事務的無知、輕視和浮誇。

其中在位的馬英九答題時,屢次以政府參與投資話題電影《賽德克‧巴萊》,來證明執政黨對文化建設和投資的重視。此事聽來實在荒謬。荒謬一,說來說去,就只說得出這部電影當做政績(總不成再提「夢想家」吧),其他方面(包括電影與其他文化類型)的匱乏和疏忽正好被凸顯出來。荒謬二,即便是就這個個案來說,政府補助(事實上是貸款)的理由(為什麼是這一部?)、作法(怎麼補助比較恰當?)、意義(以為這樣就是為原住民做了一件好事?)和評估(對電影產業和電影文化有什麼影響?),也都是模糊不清或一片空白。

《賽德克‧巴萊》當然重要,但除了被政客拿來說嘴之外,還有很多重要的相關議題等待探討,第三期《共誌》專題便試著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部台灣電影史上的最大製作。

此外,簡妙如的「共觀點」文章,對晚近的流行音樂補助政策有相當犀利的批判,同樣可以在國家文化補助政策脈絡下一起閱讀、思考。而即使美國職籃NBA已經開打,但另一篇觀點文章,由劉昌德、陳鴻嘉合寫的NBA封館事件分析,反而更值得一讀。

本期我們繼續開拓寫手名單。羅世宏的書評、鄭凱同的樂評,兩位作者都是首次登場,不容錯過。「共國際」專欄我們則邀請到了就讀政大新聞所博士班的韓國留學生盧開朗助陣,通過第一手韓文資料告訴我們「韓流」背後的明星政治經濟學。而編委會也要跟讀者鄭重推薦本刊的新專欄「共青年」。這個專欄事實上是延續《共誌》創刊號的青年文化行動主題,也是應許多高中的進步社團要求而成立的。我們非常樂意打開一片小小的園地,讓年輕世代的文化行動者們有機會讓更多的人認識,甚至彼此交流。這一期就由OOO訪談台南女中的「台灣文化工作隊」打頭陣,也歡迎全國高中的進步社團主動與我們聯繫!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