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7日

創刊號 專題|青年文化行動|報導四:即使在網路時代,電視還是很重要!


網路平台上浮現的媒體改革新聲「公青團」

採訪/魏玓、林玉鵬、蔡蕙如  撰稿/魏玓

  去年九月底,大約就是在公共電視一年多來無休無止的內部治理紛爭達到最高峰——公視董事會決議解聘總經理馮賢賢——的時候,也是整個社會對於公視現況愈來愈莫名其妙,而檯面上的媒改團體也從不滿、憤怒演變到某種無言以對的狀態之際,新興社交媒體「臉書」(Facebook,簡稱FB)上出現了一個以「這是公視?這是公事!」為名的粉絲團,以呼籲社會注意公視問題、促進公視改革為訴求,在短短一、兩個星期內就獲得了超過兩千個「讚」(粉絲)。建立這個粉絲團的是幾個當時上大學還不滿一個月的大一新生,他們稱自己叫「公青團」。

  「當時我們強烈感覺到公視陷入危機。」發起人之一,政治大學英文系一年級沈昆賢回憶道,在瞭解公視面臨的困境後,一群人立刻「熱血」起來,一個晚上就決定採取行動,並建置完成FB粉絲專業。隨後他們陸陸續續發佈了十幾條相關訊息、發起「全民救公視」的連署、到校園發送平面文宣,甚至在一個星期內自力拍攝剪輯了兩段影片,向社會呼籲重視公視的生存與發展[1];行動力和爆發力驚人。

一股衝動化為行動
  「公青團」目前的成員主要有九位,大都來自台大和政大的人文社會科系。唯一一位非人文社會科系的陳亮甫,目前就讀台大醫學系一年級,是「公青團」的召集人,也負責最吃重的網管事務(包括文宣擬定、回覆留言等)。陳亮甫表示,雖然大部分成員都不是學習傳播專業,但是從高中時期就很關心媒體問題,也都很肯定公視許多節目。他們幾個人從兩年多前參加國科會的「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營」就認識,「平常就有在聊天打屁,但是聊天打屁之餘也還想一起做點事。」陳亮甫笑著說,「不過從關心公視當作開始,是有些偶然。」他補充道。

  起因是沈昆賢去年九月在嘉義聽了一場公視前董事長,也是政大教育系教授鄭同僚的演講,後來又繼續以政大學生身份,拉著平常就在「聊天打屁」的這群朋友們從鄭同僚那邊進一步瞭解公視問題。政大政治系一年級的陳思吟說,「當時跟身邊的同學提起公視危機,很多人都說,公視節目停了,就跟一般連續劇停了一樣,有什麼大不了?」她有點激動地說,「那還得了!」於是決定用行動喚起大家的注意。

  雖然是一股熱血衝上腦門,但是這群大一新生並沒有「衝」昏頭,甚至應該說,他們的反省力和行動力一樣快。儘管一開始的行動多少與鄭同僚有關,但是「公青團」成員們很快地發現公視問題絕非表面上那麼簡單,「我們意識到應該避免  只從特定個人的角度來認識公視。」沈昆賢含蓄地說。台大社會系一年級的郭冠均也提到,一開始理解公視的困境,想像的是執政黨企圖控制媒體的單純關係,「意識中一個大惡魔要染指公共電視!」後來他們卻從資料閱讀和討論中發現,現實也許並不是一個這樣簡單的戲碼;公視問題,甚至是整個台灣媒體環境,還有很多複雜的面向有待他們去認識。

  於是「公青團」很快地將行動熱血轉而灌注到蒐集資料和集體討論這種檯面下的苦工。做為發起人之一的沈昆賢當仁不讓,自己到政大傳播學院圖書館埋首,獨力整理出一篇長達三千五百字,介紹國外最具代表性公共媒體----英國廣播協會(BBC)的文章貼上FB;資料豐富,觀點犀利,恐怕連傳播專業科系的學生也自嘆弗如。

充滿彈性和不斷反省的運動態度
  此外,對於利用網路平台進行社會運動,「公青團」成員們也不是一派天真。他們深知「線上」連結並無法完全取代「線下」的其他行動,但是新興社交媒體如FB確實有其用處。政大歷史系一年級的陳思彣就認為,「FB上的訊息散佈分享速度很快,回應也很即時,如果真的要深入辯論,也不是不行;很適合在運動的初期運用。」當然,他們深知面對面討論的不可取代。因為成員來自不同校系,「公青團」的組織會議通常只能在晚上七、八點之後在台大附近召開,政大的幾個人「總是趕最後一班236公車回家!」陳思彣笑著說。

  身為和網路一起成長的一代,在上大學之後,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更少了,但是他們並未如主流意見所以為的那樣完全「執迷」於網路。事實上,這群網路世代的年輕人對於不同媒體該扮演什麼角色,其實有著非常全面的看法。台大政治系一年級的莊裕琛,回想起高中時代讀了立報記者胡慕情的新聞報導,體認到「原來世界可能不是表面上那樣的」,而大眾媒體特別是電視傳達事實的角色實在太重要了,「即使在網路時代,電視還是很重要!」她說。

  經過兩個多月的熱血爆發期,「公青團」的行動開始慢了下來,但是對網路世代年輕人有偏見的「大人」們恐怕要失望,因為這顯然並不是「 三分鐘熱度」的「症頭」。相反的,這更像是沈潛和轉進。過去幾個月來在網路上和實體社會中,不厭其煩地向質疑者解釋「救公視」理念的陳亮甫說道:「我可以花一個小時跟一個人解釋公視問題,但是這樣是最好的行動方式嗎?」他覺得自己必須對相關議題再做更多功課。此外,幾位成員也都認為,「公青團」組織強度不夠、運動目標不明確,都是必須解決的問題。

  這些對於一般社運團體已是有如「生死存亡」的關鍵議題,「公青團」的成員們談起來,卻是「輕描淡寫」。但同樣別誤會,他們並不是不在乎,更不是只會隔靴搔癢,而是彈性變換行動方向和策略,似乎已是這一代自然的本能。「公青團」成員中,郭冠均已經準備好要組媒體研究讀書會,而且開始了另一波FB上的閱聽人媒體評價調查活動。沈昆賢也想集合政大的幾個人,再找一些同好籌備出版獨立校園刊物。幾個人談起未來可以做的事情,又是一番意氣風發、活力四射。下一次這幾個大一新生又會搞出什麼令「大人」們意想不到的運動,著實令人期待。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