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

【獨ZINE世代 ● 台日韓】日本獨立音樂 X 社會運動場景-與宮入恭平對談

文/周昆璋
圖/Photo Permission by 宮入恭平


獨立音樂人宮入恭平,與吉他手KAMACHO 一起組了「宮入恭平with KAMACHO」樂團。兩個人,兩把吉他,卻能為觀眾帶來與眾不同的曲風。對於宮入恭平來說,歌詞與音樂同等重要。個人且纖細的歌詞展現宮入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於社會的看法,這或許與宮入恭平同時也是法政大學兼任講師相關。身為學者的宮入恭平專攻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流行文化。


2015 年11 月3 日受邀至台師大演講時,宮入恭平帶來日本現下對於社會事件抗爭的文化實踐場景,並且若將日本與台灣做比較的話會發現這兩個國家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卻又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獨立音樂場景對於台灣人來說應該不是那麼陌生,來自日本的媒體內容對於日本獨立音樂場景也不乏有一些描寫。但是對於社會運動場景就顯得神秘多了,雖然大家可能知道日本較大的社會議題有哪些,但是個人的實踐就不是在台灣的我們能夠容易知道的。更不用說社會運動的音樂實踐了。宮入恭平的演講中就帶來了許多有趣的社會運動實踐案例。基於日本獨立音樂以及社會運動上的興趣,作者在2015 年12 月與宮入恭平進行了的E-mail 訪談。


宮入恭平的音樂經驗

問:在您成為學者之前曾經是一個音樂人,您是如何成為音樂人的呢?您所創作的音樂是哪一種類型的音樂呢?

最一開始接觸音樂是在14 歲的時候(1982年)。當時聽到了日本的Singer Song Writer 的音樂, 在這之後為了追尋這些Singer Song Writer 他/ 她們音樂的根基,開始去聽美國1960~70 年代的美國搖滾樂。弄清楚內容的歌詞之後也喜歡上這些作品,自己也開始重視歌詞。我認為我自己的音樂風格是Acoustic Rock 受到Bob DylanJackson BrowneBruce Spring steen 和  Sheryl Crow 等人的影響)。

問:您覺得Acoustic Rock 是怎樣的音樂類型呢?

應該是沒有被稱作「Acoustic Rock」的音樂類型, 但是這比較符合我自己對「songwriter( 不是樂團) 玩的搖滾」的想像。


問:我有在YouTube 中找到您的影片,可以介紹您的團" 宮入恭平with KAMACHO 給我們認識嗎?在影片中我看到您對歌詞的重視,歌詞細膩的表達個人際遇與情境,請問您在音樂中講述了什麼樣的意境呢?

到YouTube 上看實在是太感謝了。一開始和KAMACHO(吉他手)一起活動是在2004 左右。KAMACHO 受到60-70 年代ROCK 的影響。在製作作品的時候, 聲音和歌詞一樣重視。大多是使用「第一人稱」,只不過是對一般的議題表述個人想法這樣。所以說,歌詞中的「第一人稱」其實就是以我的眼睛作為濾鏡。對於社會問題或是時事問題也是以個人的視角寫成歌詞。


對於年輕人來說,音樂是…?

問:對日本年輕人來說,什麼類型的音樂是「酷」的呢?

我覺得不只是日本, 台灣和歐美也是, 現在的類型都很多樣化了。同時對於年輕人來說「cool」的音樂也相當多樣化。會因為一開始「cool」被怎樣定義, 文脈也隨著改變。總而言之,個人認為,對年輕人來說音樂變得越來越不是「cool」的東西了。也就是, 雖然J-POP、Idol、動漫音樂等音樂平常都很常被聽到, 但音樂不再是以「cool」的東西被理解了。

問:這指的是因為現在音樂容易取得,各式各樣的音樂都很常聽到, 再「cool」的音樂也變得平常了嗎?那您覺得現在的年輕人們在音樂上所消費的是什麼樣的東西呢?

舉例來說, 在叫做「反文化」的時代背景下1970 年代的搖滾, 在當時「反文化」的時代背景之下, 作為多數年輕人們的身分認同(identity) 而存在著。但是音樂類型態變得多樣化, 我覺得現在音樂類型和身分認同(identity) 之間變得的沒有扣連了。這和Zygmunt Bauman 的掛釘社群(peg communities) 概念相當。也就是說, 對最近的年輕人們來說, 音樂應該與身分認同(identity)沒什麼太大的關聯。


台灣與日本的音樂場景連結

問:我以前曾經看過《BECK》這部日本漫畫,內容是虛構的日本獨立樂團的故事。在日本玩獨立音樂是怎麼樣子的一回事呢?像在台灣很多獨立樂手都必須要藉由第二份工作來養活自己,例如說樂器教學、打工、接錄音工作等等,對大部分的團來說,光靠表演、發專輯似乎是不太夠養活自己的。在日本玩獨立音樂似乎也是這樣的,那在日本有沒有什麼獨立樂團可以突破這樣的困境,他們花了多久的時間?又是藉由怎樣的方式突破這樣的困境呢?

我覺得日本和台灣的狀況一樣。但是我覺得「BECK」所描繪的狀況對現在來說好像不太實際。曾經,在主流市場出道是多數音樂家的夢想。但是現在音樂產業的市場規模縮小,要以專門的音樂家的身分,靠著音樂維生,已經事件困難的事了。再來,隨著網路的普及,現在既存的商業模式(business model)正在崩壞。雖然我覺得現在還是有以主流市場為目標的音樂家,但是這個過程應該在2000 年代就慢慢在改變了。

問:您過去有聽過來自於台灣的流行音樂嗎?在日本聽到台灣的流行音樂的機會多嗎?您對來自台灣的流行音樂有甚麼樣的印象呢?

在九月的時候有去聽五月天來日本的表演。是受到兩年前來讀研究所的台灣留學生的邀請。五月天因為和日本的Flumpool 這個J-POP樂團合作,在日本也變得有名了。但我感覺沒有像K-POP 一樣被大眾所認識。順帶提一下聽了五月天的表演後的感想,我個人覺得和日本樂團沒什麼不同,少了些有趣的點。當然也是因為我個人喜好,但台灣的、歐美的、日本的流行音樂都相似,都有很強的商業音樂的印象。

問:台灣的獨立音樂與日本獨立音樂交流的機會多嗎?您過去有沒有曾經和台灣獨立音樂交流的機會呢?

最近,越來越常能聽到關於日本獨立樂團到台灣表演的事情。可能廉價航空的普及也是原因之一。在這之後也可能有日本的音樂產業(live house 也包含在內) 向台灣擴張的背景在。以個人來說,因為研究也多次訪問了台灣的live house, 不過很可惜對於台灣的獨立音樂場景(indie scene)沒有很深入的了解。但當然很有興趣, 有機會的話也想要研究。也想要以音樂人的身分,也想要去台灣的live house 去聽聽現場的表演。


音樂與社會運動
圖片取自YouTube。《戦争立法に反対する学生デモ/ SEALDs KANSAI - 2015.6.21 京都市》
問:在日本過去的反安保學運、反核運動、反歧視運動中,以您的觀察音樂是如何被運用在這些運動中呢?

日本在1960 年代後期到70 年代初期時有個學生運動。當時, 民謠(Folk song) 被學生們一同使用成為「聖歌」(anthem)。在這之後( 雖然有1980 年代後半的「反核rock」、2000 年代初期的「sound demonstration」), 音樂和社會運動連結的機會幾乎沒有。我認為2011 年3 月的東日本大地震是一個社會運動與音樂連結的轉機。很多人對政治覺醒,作為能傳達自己的聲音的方式之一, 而開始使用音樂。比如說齊藤和義、A sian Kung-Fu Generation 等主流音樂人, 利用搖滾作為社會運動的音樂。另外, 嘻哈樂手之類的也開啟像是「sound demonstration」的社會運動。並且, 學生團體SEALDs 也使用1960~70 年代學生運動中可見到的運動口號使用在RAP 之中, 找到了新的可能性。

問:在太陽花運動當中, 有一首最為人熟知的歌曲-島嶼天光,這首歌是專屬於太陽花運動,是由獨立樂團-滅火器,所創作出來的歌曲。在日本的運動活動當中, 有類似「運動主題曲」的存在嗎?

在1960~70 年代的社會運動中, 當時盛行的folk song 是被一同使用的。但是最近多數人所共有的「聖歌」好像沒有。


宮入在其編著的著作「発表会文化論」中有對於台灣
live house「地下社會」關閉事件與日本的Live house
類似事件的研究與比較。
詳見宮入恭平《発表会文化論》第八章第五節。





那麼宮入恭平如何參與社會運動呢?

問:您是否曾經以音樂人身分參與社會運動?如果有,是甚麼原因讓您想參與呢?您又在其中演奏了甚麼樣的音樂呢?

到目前為止有將社會問題作為主題的作品,但沒有以音樂人身分參加過社會運動。關於這個,我認為日本多數的音樂人都是這樣的。

問:以後若是有令您想參與的社會議題發生,您會想要在社會運動現場進行什麼樣的表演呢?

無論作為音樂人或者是研究者都會抗拒直接參加社會運動。當然,作為個人自身的展現,還是會繼續對於各種議題產出作品( 不只是音樂,還以論文發表或是寫作)。但是,社會運動的現場和自己有關聯的話,我覺得可能會有損客觀性。如果我到那樣的現場參與的話,我認為一定要堅持到底站在「第三者」的立場。

問:我在YouTube 上也有看到您上傳的幾首cover 歌《逃兵》、《這就是自由嗎?》等等,歌曲中表達出了您對社會議題的表達。

「逃兵」和「這就是自由嗎」都是1950 年代的作品(附帶一提「逃兵」是法國的作品),但是很符合2010 年代日本的狀況。也許用音樂是沒辦法改變社會的,即便如此,我覺得要將一些東西持續傳達出去是必要的。


【宮入恭平】
日本法政大學政策創造研究科兼任講師。專攻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流行文化。

其相關著作有《J-POP 文化論》、《Live House 文化論》、《發表會文化論》(編著)、《LIVE SCENES 前往何處》(與佐藤生實合著)、《地下鐵的音樂家,紐約的音樂與政治》(宮入恭平翻譯)、《「文化系」學生的報告、畢業論文術》(與渡邊潤合著)。


【作者小檔案】
周昆璋
大學時代沉溺在音樂社團中,畢業後卻想換個方向。
可以說是玩音樂上的魯蛇,但我期望能以觀察的方式參與其中。
日韓這兩個國家似乎並不陌生。但深入接觸後其實他們的社會有些在外看不到的與想像不同的有趣之處。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