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8日

第七期 共國際 │ 拉美起義20年 《經濟學人》無動於衷

文/馮建三

1994118日,天寒地凍。來自台大、世新、文化、東吳、北醫、淡江、輔仁…等校大學生,怒氣沖沖,衝到墨西哥駐台商務辦事處及美國在台協會,〈向美墨抗議〉。學子響應蒙面騎士、世人稱之為新「切‧格瓦拉」的馬可仕總司令(Subcomandante Marcos)。馬可仕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生效日(元旦),在墨西哥南端恰帕斯(Chiapas)省分與原住民並肩,興兵舉事。台灣青年隔洋響應,加入指控「經濟侵略」的行列,抨擊墨國政府不該「武力鎮壓印地安農民」。


馬可仕奉行《改變世界不奪權》的路線,背離槍桿子出政權的傳統,他善用傳播通訊科技發佈資訊,頗見成效。馬可仕對於資本主義全球化的反擊模式,人們稱之為後現代的游擊戰。

馬可仕崛起地平線的同一年,甫出監獄的查維茲(Hugo Chavez)訪問哈瓦那,與卡斯楚(Fidel Castro)徹夜長談。1999年,查維茲就任委內瑞拉總統,重返傳統,運用與〈打造國家,推進革命〉。

路線雖有兩種,但不是衝突,而是彼此聲援與掩護,究竟是捨此或就彼,得看各地的具體情勢,無法定論孰優孰劣。確定的是,蒙面騎士發難二十年之後,拉美大地相繼出現更多的進步運動,取得了初步成績。1995年起,「拉美年度民調」(Latinobarómetro Public Opinion Poll)連續在各年五至六月(但2012年未調查),面訪拉美十八國兩萬餘人,提供最為穩定的跨國資料,世人若需掌握拉美人民的政治認知、態度與行為,這些民調數據會有參考價值。

負責執行調查的組織設在智利首都聖地牙哥,贊助者包括聯合國發展計畫、拉美開發銀行、瑞典國際發展與合作署、挪威合作署、英國資料檔案、美洲組織、歐洲聯盟、拉美教科文組織,以及美洲開發銀行…等。這些「有頭有臉、頭角崢嶸」的贊助者,可能因為它們的主流與建制色彩,同時,可能也因為美國政府亦會針對這些調查,給予支援,致使不少美國的進步傳媒,幾乎不太報導與評論其發現。無論是線上傳媒,如Democracy Now!(創辦於1996)、Alternet1998)、Truthout2001)、Upside Down World2003),或是同時出版紙本的資深傳媒The Nation1865)、The Progressive1909)或The Counterpunch(1994),歷來對於這個機構的調查成果,少有理睬、鮮見聞問。

《經濟學人》截然不同,許多年來,對於自己就此專題的「獨家」報導,該刊相當自豪。進入該刊網站,鍵入‘Latinobarómetro’一詞,單計20022013年間,出現大約一百篇,包括報導、評論、讀者回應,或僅只是內文引述。報導雖多,發行157萬份(半數在美國)的《經濟學人》在解釋拉美調查的結果時,固然有執守專業的面向,卻也同時顯現偏執,凡是與其世界觀不符合或有所違抗的事實,它要不是壓抑,就是淡化。因此,《經濟學人》若是得在左與右之間揀精擇肥,可能就會寧右勿左;假使無法不肯定左翼政權,就會凸顯「好」左派,而不是「壞」左派,特別是對於委內瑞拉、玻利維亞、厄瓜多爾與尼加拉瓜,儘量要少說好話,避免「為敵張目」。

針對2013年的拉美民調,《經濟學人》說「支持民主的委內瑞拉人,比例比2011年增加了十個百分點,2013年達87%,拉美最高」。依照字面理解,這個陳述是對委內瑞拉的正面肯定或讚揚;再不濟,應該也是中性的報導。但是,這本刊物另有新解,突兀地使出回馬槍,緊接前面那句話之後的文字,赫然有變成一種暗示的樣子,或者,它顯得是在誘惑讀者,促其認定總統馬度羅(Nicolás Maduro)即便是「採行了威權的干預」,致使惹毛了選民,但認同民主的人數還是居高不下。

2013年,同意「國家治理狀態有利公眾」百分比

《經濟學人》何出此言?一個解釋是,該期出刊之日是11月初,而12月委國即將舉行選舉,雖是地方性質,惟反對派認定這是對馬度羅(4月才當選總統)執政能力的公投,從他當選日起就高喊選舉瑕疵(雖然美國律師公會兩度的觀察與調查,早已在其報告中,陳述該次選戰如同往常,是公平的),不肯承認,繼之,各種經濟戰與傳媒宣傳戰持續進行,包括《經濟學人》也是一路負面呈現委國政府,遂有這種讓人跌破眼鏡的遣詞用語。但事實勝於「雄辯」,一個多月之後,地方選舉結果揭曉,馬度羅執政聯盟得票從四月的50.7%,增加至54%,支持馬度羅的委國選民以實際行動否定了《經濟學人》等等傳媒的片面抹黑。

不過,《經濟學人》還算局部誠實,當它原汁原味,呈現民調數字不另外作牽強的解釋時,任何人都看到了該刊不願意通過文字述說的事實(如圖):同意「本國目前的治理狀態,能使任何人都得到好處」的比例不高,拉美各國平均不到三成,但高於這個數字的所有國家(六個)都在左派政權治下,並且遭致美國政府與傳媒刻意說成是「壞左派」的厄瓜多爾、尼加拉瓜、玻利維亞與委內瑞拉分居第一、第三、第四與第五!在美國默許之下,先後在20096月與20126月發生政變,致使左派總統下台的宏都拉斯與巴拉圭敬陪末座,在18個國家當中,僅有這兩個國家低於10%!《學人》雖然局部誠實,卻還不夠大方,上圖不見於紙版,僅在網路版流傳,並且只有圖,沒有任何解說的文字!

紐約大學拉美研究所博士楊格(Kevin Young)則是「慧眼識英雄」,他也看出了這些民調的價值。相比於《經濟學人》,他更願意從中肯定拉美左翼的表現,這個實事求是的態度,對於社會溝通,更有價值。楊格說,2008年至2013年間,「拉美年度民調」相當一致。這就是說,民眾對於「壞」左派政權的評價,其實反映了這些政權減少貧窮與不平等的成績,名列各國前茅。反之,數十年來最得美國政府「青睞」的哥倫比亞與墨西哥,落後很多。2013年,各國受訪者支持民主體制的比例,平均是58%,哥倫比亞第十(52%),墨西哥吊車尾(37%),最高者已如前述,是委內瑞拉的87%,阿根廷第二(73%),厄瓜多爾第五與玻利維亞第六是62%61%,智利63%是第四。依照邏輯,若支持民主,可能就對民主體制的績效,滿意程度較高。這裡,委內瑞拉雖僅第七,但其42%仍然高於平均(39%),第一至第四的烏拉圭(82%),以及厄瓜多爾、尼加拉瓜與阿根廷,也都是左派執政。至於哥倫比亞與墨西哥,分居倒數第六(28%)與倒數第二(21%)。



支持民主與否,以及是否滿意本國的民主表現之外,並行旁側的是對於本國經濟資源與總體公正與否的主觀感受。在這裡,「壞左派」表現依舊不俗,18國平均有35%的人說,受訪前12個月,家裡曾經缺錢購買食物的受訪者比例,委內瑞拉低於平均,卻仍有27%(與巴拿馬相當),但低於哥斯大黎加的28%與秘魯的29%,玻利維亞是25%,厄瓜多爾是26%。認為本國資源分配公正或非常公正的比例,十八國的平均是25%,最高的前六名依序是厄瓜多爾(58%)、委內瑞拉(43%)、尼加拉瓜(41%)、烏拉圭與巴拿馬都是35%,玻利維亞是33%,敬陪末座的是巴拉圭與智利的10%,哥倫比亞是14%,墨西哥19%

「拉美年度民調」僅就人民感受進行調查,楊格另比較多種機構的統計數字,採取廣泛被認為最為可靠的材料,也就是「聯合國拉美與加勒比海經濟委員會」(the UN 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的報告書,進一步比對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體的異同。他的發現是,無論是絕對貧窮的減少,或是相對貧窮(不平等差距,以基尼係數為準,數字愈高愈不平等,美國、香港及新加坡都超過0.4,台灣在0.30.4之間)的降低,委內瑞拉的表現最為出色。楊格特別提醒讀者,委內瑞拉在醫療與教育等社會福利的表現可圈可點,卻無法反映在ECLAC所使用的測量方法。惟即便如此,ECLAC的跨年統計已經顯示,20022011年間,委內瑞拉家戶貧窮人口減少了42%,玻利維亞是35%,墨西哥是8%,哥倫比亞(該國政府自行製作,不是ECLAC資料)雖然也減少了34%,但主因是哥國政府變更測量法所致。基尼係數方面,委內瑞拉從0.5降至0.4,玻利維亞從0.61減到0.51,委、玻兩個常遭指為「壞左派」的國家成績相同,都減0.1,墨西哥是0.510.48,哥倫比亞即便變更測量法,依然高達0.570.55,兩國分別僅減少了0.030.02。墨、哥是美國傳統「邦誼」及軍援最多的國家,表現明顯不堪,卻在《經濟學人》掩護下未見於其報導!

《經濟學人》的報導採納了權勢集團的立場,因此,該刊今年第一期論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實施20年時,強調在這段期間,美墨貿易額增加5.06倍,美國與其他國家貿易額則僅多2.97倍;又說美加墨三國之中,墨西哥受益最多,表現為外人直接投資迅速增加,製造業生產力高升而成為世界第四大汽車出口國云云。只是,若有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例子,那麼,《經濟學人》說了金玉,同屬英國的刊物《衛報》則讓我們看到了敗絮:1994-2012年間,墨西哥每年的人均所得成長率低於1%,放在衛報文章所統計的20個拉美國家當中,墨國是第18名。但是,1960-1980年間,也就是尚未採取私有化及經濟自由化之時,墨西哥人均所得增加了一倍!如果當年墨國經濟政策沒有轉向,現在其人均所得可能會有接近西歐水平的機會!

2000年以來,拉美有11個,也就是半數以上國家陸續向左轉(宏都拉斯與巴拉圭後因美國默許的政變而右轉),每年經濟成長平均約有1.9%,雖然低於1980年以前的歲月,以起本世紀轉向以前20年(1980-1999)的年平均(0.3%),已然好得很多。但墨西哥仍舊未能跟上這次列車,2000年至今的年均經濟成長率低於拉美整體之半,不到1%,致使其貧窮率在2012年停留在52.3%,與1994年的52.4%幾乎完全相同,原地不動。南美大陸則在許多國家於過去10多年進入相對長期的左翼執政,採取了有效政策,貧窮率得以從2002年的43.9%銳降到了2013年的27.9%

拉美是台灣最多邦交國的地區,拉美也有許多人絡繹於途,努力開啟人類的另一種前程。前者可以是,也不必一定是我們關注拉美的原因;後者必然是台民在內的世人,理當關注的動態之一。開拓與積累更為深刻的拉美認知之工作,值得從事。《經濟學人》等等傳媒的拉美報導遮蔽了拉美的精彩面向,老調重彈行將就木的陳腔濫調,其報導卻經常全文翻譯於坊間報刊雜誌。這是另一種資訊不平衡,與其聽任統治者意識形態跨國傳播,台灣必須、也要努力進行跨境的另類意識之傳達與連結,不捐細流,所以成大。馬可仕總司令躍馬墨西哥之際,台灣青年立刻在1994年初跨海聲援;吳音寧挺進恰帕斯,在2004年推出《蒙面叢林:深山來的信、探訪墨西哥查巴達民族解放軍》;2014年依始,《共誌》再以短文,向奮進的拉美人致意與致敬。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