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第四期 共專題|「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表演藝術篇): 只要願意改善,永遠不嫌太晚

採訪、撰稿/張雅晴

學舞蹈出身的Kimi過去從來沒有接觸過劇場,大學的英文話劇比賽勾起她對表演的興趣,從此一頭栽入戲劇表演的世界,「我很享受在表演的當下能夠跟觀眾、跟角色、整個舞台環境有所聯結,那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喜悅!」Kimi眼神發亮地說。人生就像是戲劇,每個人每天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站上舞台我就發現,自己真的好喜歡表演!」


為了彌補非科班出身的缺憾,Kimi報名了北藝大推廣中心的排演課,從基礎表演開始學起,而且越學越有興趣,從而發現自己音樂和舞蹈的背景也能運用在表演上,甚至成為她的優勢。但是由於劇場的圈子很小,沒有戲劇背景和人脈幾乎很難獲得演出機會。畢業以後,Kimi想演戲,卻找不到進入劇場的大門。這時北藝大排演課的林竹君老師主動邀請她參加藝穗節的演出,重新詮釋金士傑的劇本《家家酒》。這是Kimi第一次因為演出而有收入,她覺得自己好像「Do something big!」,也讓她決定要繼續留在這個領域耕耘。

對劇場工作者而言,演員身兼多職的情況早已見怪不怪。Kimi因為還是新人,需要花比較多時間投入練習,因此無力在排練期間做別的工作,收入自然有限,若不是父母支持根本無法靠表演維持生活。Kimi說,在台灣劇團很難賺錢,很多小劇團的表演即使賣了八、九成的票,最後卻只能打平收支。

Kimi認為,這應該是多數台灣人沒有看戲的習慣,劇團不得已壓低票價以求票房而形成的惡性循環的,「我常常想,為什麼台灣人不願意花錢看自己的戲,卻願意去電影院看好萊塢電影?」Kimi說,政府應該好好重視台灣劇場環境,從教育開始,培養人們的藝術鑑賞能力與藝術愛好,讓台灣人看見劇場吸引人的地方。Kimi提到,她曾看過日本有專門的電視頻道全天播放高品質的國內外戲劇和音樂表演,讓她非常羨慕,「其實台灣也可以這麼做,電視傳播的速度很快,用這種方式加深一般民眾對劇場以及表演藝術的認識,進而了解劇場之美,我覺得是可行的。」

劇場表演人才的教育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環節。Kimi發現,很多人對表演有熱情,卻因為考不上屈指可數的劇場表演系所而失去學習機會。「為什麼不讓多一點人有機會呢?」Kimi說,政府其實可以增加現有戲劇科系的錄取名額、在各地開設工作坊,甚至提供更多國內外戲劇系交換學生或實習機會等,讓教學資源更加豐富和流通。

幾天前剛結束一場演出的Kimi說,即使很多人因為經濟壓力或是無力改變大環境,感到倦怠而相繼離開劇場,她仍然願意為自己的興趣堅持下去,也希望看到政府的積極作為,「只要政府有心改變這個環境,什麼時候開始都不會太晚!」Kimi樂觀地期待。


本期專題文章: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 請聽文化創造者與「想」用者的聲音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獨立音樂篇): 一個友善活潑的音樂環境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紀錄片篇): 如果可以自由地拍…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言情小說篇): 言情與物質之同時必要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實驗電影篇): 政府可以跟我們一樣有實驗的勇氣嗎?
「真文青」們的文化治理想像(漫畫創作篇):國家也可以幫助漫畫家

以及...
文化部誕生的意義--簡評《文化部組織法》
失衡的文化治理,投機的創意產業


0 意見:

張貼留言